走进军仓社区,问起“老杨说事”,社区群众无人不知。“老杨说事”调解室成立两年多的时间以来,已成为整个社区的“和事佬”,谁家有矛盾,都是先找老杨给调解。老杨,名叫杨孟涛,是平原县龙门街道办事处军仓社区的一名老兵调解员,今年已经70岁。“人民信任我,政府需要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一直干下去”,老杨说。2018年,他刚刚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打算好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当龙门办事处和司法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请他创建“老杨说事”调解室,担任办事处的第一个“专职人民调解员”,杨孟涛没有犹豫:“群众需要我,我当然义不容辞。能再有机会为老百姓做事儿,我乐意。”
“老杨说事”,说到百姓心坎里
一大早,推开“老杨说事”办公室的门,杨孟涛正在埋头整理前一天的调解工作日志,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群众来了有登记,案结事了有记录”,这是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有时我就想这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怎样才能让双方都满意。”一谈起调解工作,长期扎根基层的杨孟涛总有说不完的话。
“倒一杯热水,说一句暖心话,听一通抱怨,找一个症结,解一个疙瘩。”每当有群众来找他“说理”,这“五个一”的“调解绝活”总能让调解工作事半功倍。“平息村里的战火是个技术活,打官腔不行,低声下气也不行,就得说到群众心坎里。”杨孟涛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调解经验, “人民群众是最通情达理的人,人民调解就是要说群众话、拉群众理儿,咱拿群众当自家人,群众也不拿咱当外人,这调解就成功了一半儿啦......”军人出身的杨孟涛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言谈话语中透着一股子豪爽敞亮的劲头。
一天,村里一位农民刘某气鼓鼓找到杨孟涛。原来,刘某的闺女已出嫁,户口没有迁出,村里要按村规民约收回承包地,他认为村干部欺负他,声称要去上访,最后还委屈地哭了。当天下午,杨孟涛带着《农村土地承包法》找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经过一番耐心的讲解,村支书同意按法律规定不再收回刘某闺女的土地。第二天,得知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刘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在杨孟涛的见证下,与村支书解除误会,握手言和。
跑断腿磨破嘴,平纷止争保干群和谐
杨孟涛是农村成长起来的调解员,懂民情、接地气。“老杨说事”办公室一经成立,“有事找老杨”很快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不仅是自己村、自己社区,其他社区的群众也纷纷来到“老杨说事”。
近几年,根据县里的安排,各村开始建起农业合作社,这件造福百姓的事,却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矛盾频出。比起找政府、跑信访,群众更愿意找杨孟涛这个“人民调解员”。
2020年11月,村民吴某来到“老杨说事”办公室“吐槽”:当时村里成立合作社时,承诺只要自己入社,合作社粉碎秸秆、旋耕土地等农活会用自家的大型拖拉机,可是合作社只通知自己干了一次活,便不再用他。吴某很是生气,觉得支部书记有意针对他。听到这里,杨孟涛觉得此事不容小觑,看似很简单的纠纷,处理不好便会影响刚刚成立的合作社的运作。经过与多名村干部和入社村民的交流沟通,他找到了症结所在:合作社确实不想用吴某的机械旋耕土地,因为吴某不讲信用,未按时间要求完成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第二天,杨孟涛把吴某和村干部叫到一起耐心调解,解开双方心里的疙瘩,最终村里承诺只要吴某认真对待合作社交予的农事,便将继续雇佣其为合作社耕地,吴某也表示会服从合作社的安排,不再做对合作社运作不利的事情。
杨孟涛说,自己能干好专职人民调解这项工作,完全凭借着三件“法宝”:一是热爱,把调解工作当成事业,用全部的热心和耐心去处理矛盾纠纷;二是相信,努力学习法律知识,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没有化解不了的疑难案件;三是担当,不唱高调,不拔高功劳,只要接下的事,就不怕跑腿、不怕磨嘴、不怕得罪人,秉持一颗公心,成为政府和群众的“调和剂”,成为群众信赖的“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