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有一个沟口村。早就听说村里有一个叫做红军圪崂的地方,背后隐藏着一段红色往事。
圪崂,是晋语,指的是一个狭窄而长的小空间,形容小地方。我们去沟口寻访红军圪崂的时候,恰逢夏日,公路两边的绿树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枣树林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木香。偶尔传来几声短促的鸟叫声,或者一长串蝉鸣声,提醒我们,这里是田园,我们在乡村。
一个窑洞院落的硷畔上,几位老人在聊天,其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们,红枣树是陕北的“铁杆庄稼”,沟口村的乡亲们凭着这些“铁杆庄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另一位老人接过话茬,把话锋一转说:“当年红军东征就是从我们村过的河,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来过我们村!”老人说话的口气满是自豪。
沟口村有一个叫桑坪则的向阳圪崂,这里曾经有过四座坟茔,埋着四名红军战士,人们把这四座坟叫做红军坟,把红军坟所在的山圪崂叫做红军圪崂。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的几个船工便会相约去祭奠这四位烈士,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烈士的忠骨被移葬到烈士陵园为止。如今,红军坟虽然不见了,但是,红军圪崂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却传了下来,倒是桑坪则这个名字很少有人提起了。
1935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为扩大队伍,决定红军东渡黄河,征战山西,史称东征。当时,盘踞在山西的国民党军阀阎锡山为了阻止红军东进,在黄河沿岸构筑了大量碉堡,派驻重兵把守,封锁了所有渡口,甚至将沿河的坡坡洼洼都削成陡壁,形成了一套“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如何渡河?是红军东征面临的一道难题。为了摸清阎锡山的底子,毛泽东安排侦察兵乘着羊皮筏子,夜渡黄河,在山西做了半个月的侦察工作。紧接着,又安排侦察兵身披山羊皮袄,装扮成放羊老汉,在黄河西岸反复观察地形,最后确定把沟口村作为一个渡河的地方。
沟口村被确定为红军东征渡口以后,上级布置了几项特殊的任务:1936年春节前,为红军每人赶制一套棉军装;筹集2万斤军粮;秘密制造8只可容纳30人的渡船,训练一批可靠的水手。此外,还要找一批熟悉山西地形的向导,以便将来给渡过黄河的红军带路。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红军战士们大部分还穿着单衣薄裳,冻得瑟瑟发抖。时任陕北省政府主席马明方亲自交给地方领导一些黄金、白银,让他们换成棉军装。当时,棉花和棉布在苏区十分紧缺,时间那么紧,任务那么重,着实让地方领导犯了愁。地方领导左思右想,最后,终于想出一个高招,把红白交界地带的一部分可靠商人动员起来,让他们到阎锡山的地盘上去买棉花和棉布。同时,组织大量群众,像蚂蚁搬家一样把布匹和棉花运回苏区,然后通过妇女组织,动员婆姨们用土法染布、浆布,撕棉花,摊棉花,裁的裁,剪的剪,缝的缝,夜以继日地赶制棉衣。那段时间,她们根本无暇顾家,生火做饭、照料娃娃都成了男人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群陕北婆姨用满腔热忱让一个寒冷的冬天变成了暖冬,让红军战士感到了贴心的温暖。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长征途中饥一顿、饱一顿的红军队伍,在陕北落脚以后,军粮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时候,陕北的老百姓也吃不饱肚子,但是,为红军筹粮,大家一百个愿意。你家出三升,我家出一斗,很快就凑了两万多斤粮食,当地老百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最后一升米,送去做军粮”。之后,运粮的平板车、毛驴子在乡间小路上你来我往,可谓“一根绳子不断头”,三四十里地内所有村庄的碾磨一齐转了起来,碾米的碾米,磨面的磨面,家家户户都忙着给红军做干粮。
造船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够胜任的。沟口村人李应起,从小在河岸边长大,浮的一手好水,扳的一手好船,组织便让他担任红军东渡黄河的水手总工会会长,具体负责造船、培训水手和摆渡工作。李应起从沟口周围的几个村里抽调了一批手艺高超的木匠和铁匠,安排他们在一条偏僻的拐沟里秘密造船。造船要用木料,这个问题好解决,农村有的是树,就地取材。八只木船如期造好以后,他又抽调了一批水手进行了夜间扳船训练。与此同时,派人到黄河东岸去,找了二三十名年轻的向导,为红军东征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
1936年2月20日,农历正月二十八,是正式渡河的日子。沟口村群众杀了十几头猪,为红军队伍践行。夜幕降临,红军开始向渡口集结,8时整,渡河开始。指挥所就设在沟口村的一孔窑洞里,电台“哒哒哒”响个不停。渡口离沟口不远,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牛蹄钵渡口。牛蹄钵渡口上,8只木船一字排开,一入黄河,便同时出发,迅速驶离河岸。正月里,正是黄河流凌的时候,大河之上,除了冰块撞击木船的声音,就是一片寂静。没过多久,先遣队便占领了敌人的阵地,并发出了几颗信号弹,河岸上出现了几道炫目的红光。见此情景,黄河西岸等待渡船的红军将士和群众一片欢呼,他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麦秸点着,燃起了一堆一堆的篝火,火光把黄河照得通红,把返程的渡船照得通红,黄河在一瞬间变成了一条红河,8只渡船在一瞬间变成了8只红船。令人难过的是,在后来的红军主力渡河过程中,有4名红军战士不幸牺牲,被老百姓埋在村里的桑坪则圪崂。
沟口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我们寻访了牛蹄钵渡口和红军圪崂,他告诉我们:“如今,村里的老百姓秉承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精神,正寻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一步一步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沟口村不仅地理位置好,自然环境也好,打开窗户就是枣林,推开窑门能见黄河,又有红色资源,最合适搞乡村旅游。实际上,沟口村在近几年内已经修建了石牌楼和文化广场,办起了写生基地和农家乐,组建了一支秧歌队,每年正月都少不了闹红火。这个古老的村落,在新时代的“东征”路上焕发了新的生机。(李光泽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