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通市海门区积极探索小单元精细化治理方式,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形成了从制度设计、指标构思到具体实施、运作闭环的完整体系,走出一条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民生幸福引航社会发展、制度创新支撑治理格局的“善治”之路。
“双网融合”,筑牢党建引领“红色堡垒”
注入红色力量,把党的领导延伸到“网”、落实到“格”。一是支部建设在“格”上。优化调整划分969个综合网格,结合区域位置和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按50至100户标准细分设置5783个微网格,构建“区镇-村(社区)-网格-微网格-户”的组织架构。按“一网格一支部”要求,推行党组织联系挂钩、党员“包户”等制度,分级分格明确网格党建“责任田”,形成“党建引领、一网统筹、全域覆盖”格局。二是党员扎根在“格”里。优化总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网格信息员)、网格指导员“一长三员”配备,实行“三个一肩挑”: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总网格长、网格支部书记为网格长、“宅上党小组”组长担任微网格长,提升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融合度。创新“一编三定”工作法,即通过编制工作责任清单,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管理,深入开展党员干部“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活动,凝聚网格“红色力量”。三是力量融合在“格”内。依托“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宅上党小组”三级组织构建“1+N”力量体系,在每个“微网格”明确一名微网格员,广泛吸收党员、楼栋长、物业管理员、当地乡贤和“五老”等人员,鼓励机关党员干部就地担任微网格员,倡导有奉献意愿的学生和家长参加社区实践,做实“10分钟网格服务圈”,推进党建和民生工作延伸到微网格。
整合资源,奏响社会治理“联合乐章”
推动“资源、服务、管理”进社区、入网格,使职责在网格内公开透明、行之有据。一是释放“党建引领、网格报到”新动能。出台《全区“党建引领网格驿站”建设方案》,按照“一网格一支部一驿站”标准推进网格服务驿站建设,明确“9+X”(即一图、一牌、一码、一册、一板、一报、一库、一通、一端,X为特色创新)建设标准,创新承载“微课堂、微哨站、微活动、微调解、微治理、微服务”等六大功能。整合城管、市监、环保、应急、消防、民政、教育、自然资源等职能部门,鼓励引导“三官一律一员”就近下沉至网格,每个“微网格”内张贴公示专、兼职网格员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制作发放民情联系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是打造“网格吹哨、部门响应”聚能环。创新推行“三个一”工作机制,即:一项工作职责清单(网格员自办自结职责清单、村社区职责清单、部门职责清单)、一个事项纳入流程(单位申请-网格办审核-中心落实-网格员实施)、一套考核评价办法(部门与网格员双向评议、网格办对部门、网格员考评),明晰网格员巡查范围、部门办理流程、事项职责边界、效果双向评议,确保事件进度有通报、处置有过程、成效受检验。三是用好“中心指挥、闭环处置”金钥匙。依托区镇两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完善网格事件处置和综合指挥调度机制,优化网格事件处置流程,建立重点工单比对核查,抓好网格事件“全周期管理”。坚持“费随事转”原则,制定《海门区网格重要价值信息报送奖惩办法(试行)》,规范网格重大、突发事件报送要求,落实“一事一奖”。今年以来,网格员已上报处置各类群众事项100885件,办结100747件,办结率99.86%,上报网格重大突发事件75起,比对核查2378起。
共治共享,激活服务群众“神经末梢”
精准联结布网,统筹各方资源,延伸“精网微格”服务触角。一是智慧治理零距离。借助“社会治理一张图”“网格平台”“大联动平台”等现有平台,升级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2.0版,研发“网格巡查服务”、“网格事件提级管理”等模块,推广智能考评、实时比对、远程监管、在线督导。依托区级“网格学院”常态化开展学习培训,依托12345平台、现场督导等方式开展网格知晓满意率电话测评、满意度回访评价、“一格一品”创建。二是警网融合零缺位。优化警力资源配置,采取“1+N”(1个民(辅)警联系N个网格)的形式配备社区民警122人,网格辅警324人,基本达到“一区一警两辅、一村一辅警”目标。聚焦“一警多能”目标,完善职责清单,健全24小时巡逻值班制度,做到有警情时快速出警,无警情时开展治安巡逻、法治宣传和纠纷调解等日常工作,确保“小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三是解决问题零失信。搭建社区事务议事协商平台,每月由网格党组织牵头,社区干部、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代表及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对网格内的重大事项、民生热点、稳定事项共商共治。严格工作责任“首问首办”制度,由接待、走访人一包到底,凡能现场解决的,立接立办;不能现场解决的,承诺限期办理;突出面上问题预防,避免“扬汤止沸”式解决问题。今年以来,网格员参与疫情防控、隐患排查、防非反诈、“三清”等专项行动,参与解决社会治安类问题10076件、矛盾纠纷类12072件、民生服务类2114件,扎实打牢“服务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