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租住了3年,去年的改造真是改到心坎里去了!”江阴周庄镇上村里居民唐先生忍不住说道。3年前,上村里还是脏乱差、老破小的自然村,因附近企业、工厂众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汇聚地,现在屋舍平整、秩序俨然,成为了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全配备的现代化集宿区。
在政府部门、公安机关和社区居民的群策群力下,上村里摇身一变,成为了“上村新里”美丽乡寓。与此同时,江阴市公安局周庄派出所充分发挥职能,紧盯集宿区安全防范能效和服务水平提升,全方位开展软硬件提质升级,切实增强属地居民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以智慧赋能安全“警官,我家孩子刚还在这边空地上玩,一转眼就不见了。”神色焦急的母亲赶忙寻求110帮助。依靠小区内的视频监控回放,民警仅用十分钟就找到了孩子的踪迹;社区民警朱文进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打开一看是3栋的老李又把电动车推进屋里充电了,有安全隐患,他赶忙前去劝阻……
上村里地处江阴市公安局周庄派出所辖区最东面,此前一直是治安管理的“老大难”。为确保租户住得安全、舒心,结合无锡市公安局集中住宿区“七见”标准,在周庄派出所的主导下,上村里各类智慧防范措施逐渐覆盖到家家户户,让全量治安要素第一时间就能被派出所掌握知晓。
对于集宿区最重要的消防隐患问题,上村里创新排查手段,在每户一楼门厅安装电动车入侵检测探头,一旦电动车入户即触发报警并将信息推送至社区民警及管理处,同时在每栋房屋内安装4G物联网消防烟感和自动喷淋系统,灭火器和逃生“四件套”一应俱全,从源头上降低火灾发生可能性。
二、以共治化解矛盾“就是你们把垃圾扔到我家门前的,你得负责!”“你有什么证据啊,冤枉好人,我报警了!”“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一旦处理不好,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群众安居度。
为此,周庄派出所充分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服务为核心健全矛盾纠纷化解共建共管体系。社区民警作为村委副书记,将集宿区日常治安管理纳入“精网微格”,在“一警三员”的基础上创新推出“1+3+N(群防群治力量)”模式,推动架构统一、双网叠加、力量整合,着力形成“党务+警务+政务”三融合工作机制。强化社区警务室作用,推动“警网”服务一体化建设,将网格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到最前线,让社区民警、网格员、志愿者切实参与到社区平安建设中,使社区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站。
依托上村里新建的管理服务处以及村警务室,许多邻里纠纷、街坊矛盾化解在当时、处置在当地,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第一反映就在于居民矛盾的显著减少。据统计,今年以来该村警情数明显下降,仅接报5起警情,其中只有1起纠纷类警情。
三、以机制焕新风貌
在上村里的改造中,周庄派出所会同相关部门创新开发模式,立足解决好“谁来治、治什么、怎么治”的问题,摒弃以往村镇投入资金翻建管理的旧模式,开创引入外来单位进行社会化管理的新模式,最大限度放开投资单位建设管理自由度,形成政府宏观把控、单位细节治理的良性循环新格局。
打好了管理的“地基”,软硬件设施的完善也同样重要,上村里创新使用物联网技术,率先在集宿区内配备物联网4G烟感、电动车入侵报警、防溺水报警等技术。传统管理手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上村里通过技防设施打造智慧集宿区,以先期技术投入换取后期集约化管理,在“一警三员”的基础力量上,即可维持集宿区管理机制正常稳定运转,事半功倍。
村容村貌改善了,公共服务到位了,小偷小摸少了,矛盾吵架也听不到了,治安状态和居民风貌都有了质的提升,大家的脸上都是笑意盈盈。社区民警走访时,听到的也不再是“诉苦”,而是络绎不绝的“老朱啊,进家里坐坐……”以网格的“小细胞”撬动基层“大治理”,用网格的小安宁构建起社会的大平安,周庄镇上村里的“蝶变”就是最生动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