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调研网!

人员查询 车辆查询 调研选题 地方中心 介绍信查询

法治调研网

网站首页

时政快讯
法治聚焦
政法资讯
法治建设
法治服务
当前所在:首页 > 大家说法 > 澄迈一男子借钱给朋友起纠纷诉至法院,部分现金支付证据不足未获法院支持,法官提醒→

澄迈一男子借钱给朋友起纠纷诉至法院,部分现金支付证据不足未获法院支持,法官提醒→

发布时间:2024-08-13 来源: 海南政法网 作者:佚名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向他人借钱或借钱给他人的情况。随着电子支付方式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采用电子支付方式进行民间借贷。使用电子转账的好处在于,收付款凭证一目了然,这时出借双方再打个借条,既省心,又放心。

  近日,澄迈法院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表示自己采取电子支付和现金支付混合方式出借债款,现金部分没有转账凭证及其他证据,只有出借双方签订的借条。最终,原告因未能提供除借条以外的能够证明借款事实发生的证据材料,只好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借贷纠纷

  男子借钱给朋友,但未能提供现金支付凭证

  男子小帅(化名)和男子小亮(化名)是朋友关系,小帅因资金周转需要,向小亮借款,双方签订了一张金额为4.5万元的借条。小亮表示,借条载明的还款日到期后,小帅却置之不理、分文未还。为了拿回借款,小亮将小帅诉至澄迈县人民法院。

  庭审时,小帅经依法传唤后未到庭。小亮当庭陈述,小帅所欠的4.5万元中,有16660元是使用微信转账的方式借出,剩余借款则是通过现金方式直接给小帅的。对于采用电子支付方式的借款,小亮当庭出具微信转账电子凭证及双方聊天记录,证明其16660元转账借款属实;对于采用现金交付方式的借款28340元,小亮表示仅能提供一张4.5万元的借条作为证据。

  随后,承办法官电话联系了小帅,小帅表示,自己曾向小亮借款4.5万元,并签了借条,小亮通过微信转账方式转给自己16660元后,称其家里还有现金,口头约定剩余部分以现金方式借给小帅。但小亮带走借条回家取现金后,至今没有将剩余的28340元给小帅。小帅称,因资金紧张,他一直没有将所借16660元偿还小亮,所以也不好意思开口叫小亮拿回两人当初签下的4.5万元借条。

  因双方各执一词,承办法官与原告、被告反复沟通、认真梳理核实该案相关证据。庭审中,小帅对于借条记载的借款金额有异议,对于现金借款的28340元不予认可;小亮仅提供一纸借条,未能提供除借条以外的能够证明借款事实发生的证据材料。

  法官提醒:

  现金借款交付时

  应让借款人出具收据

  澄迈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小亮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该院对于16660元电子支付部分借款金额予以认定;对剩余28340元现金部分不予支持。最终,法院判决小帅向小亮支付借款16660元。

  该案承办法官表示,民间借贷中,双方当事人多为熟人,借贷关系基于彼此信任而产生,当事人证据意识较为薄弱,通常打个借条了之,如果是银行或电子转账形式还可留有转账凭证作为证据,但若是通过现金给付且没有收条等证据的情况下,如债务人抗辩借款事实,债权人想要追要借款就比较难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的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该案中,原告提供借条作为证据,完成了初步举证,但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要件,原告还需证明其支付了款项,履行了借款义务,且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发生并提供合理说明,此时原告应进一步举证,证明借款已经支付。

  法官提醒,为了避免类似纠纷,出借人应妥善保管好支付凭证,以证明款项确已交付。现如今支付手段越发多样化,大家可选择电子转账或是银行转账等方式交付借款,尽量不以现金方式出借款项。如需现金借款,应当在交付时让借款人出具收据,还可以录制、拍摄交付过程,用以固定款项已交付的事实。


原文链接:https://www.hnzhengfa.gov.cn/news/yianshuofa/show-620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调研网 fz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