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土地财政”和GDP增速,不惜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归根结底,是重经济发展、轻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错误政绩观在作祟。
近4万字的篇幅,多达80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又见侵占耕地挖湖造景、私建“大棚房”、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等触目惊心的现象……
近日,自然资源部通报了2024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发现的80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其中4个涉及侵占耕地挖湖造景问题。梳理近几年自然资源部的相关通报,不难发现,耕地保护问题可谓“老生常谈”。以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为例,从2020年开始,每年通报的相关典型案例都不在少数。
众所周知,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事关粮食安全。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耕地面积达到19.18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3%,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有任何闪失。只有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才能端稳、端牢、端好中国饭碗。
为此,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以确保守住耕地红线。但此次通报再次暴露出有关地方党委政府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地方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共同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土地财政”和GDP增速,不惜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尤其在挖湖造景方面,为了显眼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做出一些“懂规矩却不守规矩”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类似问题都是由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决策主导的。归根结底,是重经济发展、轻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错误政绩观在作祟。
与此同时,耕地保护乱象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也不容忽视。2023年,中央纪委就曾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把坚决惩治耕地保护等战略举措落实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强化监管、加大整治力度,深挖彻查耕地保护乱象背后的责任、腐败和作风问题。
此外,失管失察以及人情世故的“侵蚀”也是导致违法违规的原因之一,这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毫无疑问,无论哪种情况,最终都将受到严肃追责。发现问题是起点,整改落实是关键。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将持续跟踪督促问题整改,确保做好“后半篇文章”。此前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就曾提出,对于重大典型违法案件,各派驻地方的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局要将整改作为重点任务,对发现的逾期不整改、整改推进不力、顶风扩建或整改弄虚作假等行为,采取公开通报、警示约谈、移交纪检监察机关等措施。
对违法占用耕地乱象要做到该立案的立案、该查处的查处、该移送的移送。但更重要的是,要举一反三,分析原因、堵塞漏洞、完善机制,坚决遏制此类问题继续发生。
首先,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应从群众需求出发,把钱用在刀刃上,以务实之举凝聚民心,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明白赢得老百姓的口碑才是最大的政绩。
其次,要建立健全更加科学严密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继续实施好“长牙齿”的硬举措,让违法者没有空子可钻。在执法方面,则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的作用,加强对违法问题的日常动态监测。
最后,要发挥好各类监督尤其是纪检监察监督的作用,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履职尽责,严肃查处耕地保护中存在的监管不力、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深挖彻查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背后的腐败问题,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端稳中国饭碗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篇:广州日报:科技助攻,撬动公益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