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原6个人民法庭为金融商事、城乡融合、农业产业基地、乡镇集约和道交一体化等专业法庭,近九成一审民商事案件在6个专业法庭办理,平均结案天数比改革前用时减少11天;2023年共开展诉前调解案件2890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85%;2023年执行核心指标结案率跃升至97.35%,执行款发放率126.59%,均排名全市第一……深改革、提质效、促治理,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法院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中不断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专业式调解、立体式融入、精准式解题、预防式治理”多层级共治模式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不断提升维护稳定、服务大局整体效能,创新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和有效性预防。据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估显示,澄海区人民法院总排名居全省前列。
澄海区人民法院走进中小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澄海区人民法院在基层开展法治宣传
专家式调解提速化解纠纷
“你们同意调解后,马上就可以申请鉴定,诉前鉴定跟诉中鉴定效力相同,有了鉴定结果,该怎么赔就一目了然了。”日前,澄海区人民法院道交一体化法庭特邀调解员许锦奎耐心向当事人李女士和杜先生解释诉前调解程序。
当事人李女士在今年5月初驾驶摩托车与杜先生驾驶的小轿车发生碰撞,导致她受伤住院,但杜先生的赔偿却迟迟不见踪影。等不下去的李女士向法庭提交了起诉状,要求杜先生和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许锦奎原来是村调解委员会主任,经过法庭的专业培训指导,对于道交纠纷中保险条例、伤残等级、误工费这些事,已然轻车熟路。他依据李女士的鉴定得出的伤残等级、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等结论,以及法官提供的相关损害赔偿标准,许锦奎计算出具体的赔偿金额,再结合李女士自己列出的赔偿清单、保险公司保险条款,一一进行梳理和说明,既让李女士心服口服地放弃了不合理的诉求,也向保险公司争取到最快付款时间,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保险公司一次性赔偿李女士11.5万元,并承担鉴定费用。当日,法庭便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一年多来,澄海区人民法院道交一体化法庭集中受理、审判团队专业指导、专职调解员诉前调解,让澄海道交纠纷化解在快车道上,且不断提速。
2023年8月,澄海区人民法院在深入调研辖区一审民商事纠纷一直居高不下的成因、概况和发展趋势后,对原有6个人民法庭的案件管辖进行优化重组、科学调配,调整为金融商事、城乡融合、农业产业基地、乡镇集约和道交一体化专业法庭,每个法庭集中受理一类或几类案件,专业化审理使案件效率大大提升。
澄海区人民法院每年受理的道交纠纷案件超500件,专业法庭改革后,全区的道交纠纷案件均分流到道交一体化法庭。法庭集中受理后,审判团队按照诉前调解程序进行调解,经过重点培训的专职调解员在审判团队的指导下,按照诉前鉴定程序进行鉴定,利用专业技能进行诉前调解,调解不成再进行诉讼立案,实现法庭建设标准化、队伍专业化、工作规范化、调解高效化的纠纷化解模式。
一年多来,澄海区人民法院道交一体化法庭受理的道交纠纷案件90%在诉前得到化解。澄海区人民法院受理的近九成一审民商事案件在6个专业法庭办理,平均结案天数在90天内,比改革前用时减少11天,办案效率明显提升。
立体式融入凝聚共治合力
日前,澄海一家工程公司承包了汕头某房地产公司的基坑监测工程,依约完成监测后却未能如期收到房地产公司的工程款,便到凤西法庭申请立案。凤西法庭在征得汕头某房地产公司李经理的同意后,将他们的案子分流到了澄华司法所,委派人民调解员章志群进行调解。
在调解员的悉心调解下,双方很快便明确应结未结的工程款是已开票的50余万元,并达成一致意见,由房地产公司在签订协议时付还10万元,余款每月付还10万元,直至付清。很快,李经理就和工程公司代表签订了调解协议,并当场付还第一个月的10万元。
但法官和调解员仍不忘司法确认之事,提醒李经理再忙都要尽快提交材料。“以前调解只关注群众满不满意,现在还要追求程序上的完善,为圆满化解纠纷添足保障。”澄华司法所所长杜秋彦解释道。收到工程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的申请当天,凤西法庭就为他们签署的调解协议出具了司法确认裁定书。
据了解,澄海区人民法院积极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铺设了覆盖全区11个镇(街道)的“一点一法官一张网”,11名员额法官各自带领一个审判团队常态化入驻辖区11个镇(街道)综治中心和11个司法所,建立健全应哨报到工作机制,综治中心“吹哨”,法院及时“应哨”报到,及时完成综治中心交办的事项,定期派员参加综治中心每周例会的同时,积极参与开展风险排查研判、矛盾就地化解,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建设。
在“一点一法官一张网”的基础上,澄海区人民法院已初步建成纠纷排查化解、信息共享、联调联动、人民调解员进法庭、法官进所指导等支持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体系,驻点法官发挥专业优势,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为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提供专业指导,并依法进行司法确认,促进多元力量合力将纠纷化解于诉前。
与此同时,澄海区人民法院更加积极主动协同司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效合作。截至目前,澄海区人民法院已与司法、家校、妇联、残联、玩具协会等部门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围绕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新型业态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立特定矛盾纠纷调解和预防工作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业性专业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机衔接,各类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同联动,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中实现更大作为。
精准式服务满足司法需求
澄海区人民法院聚焦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察民需,解民困,着力解决民事审判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案件的突出问题,不断锤炼司法护民“硬功夫”。
群众“薪”事,是民生大事。澄海一家连锁健身房面临倒闭、债务缠身,健身设备九次流拍,95名员工讨薪无果。执行法官深知这几十宗案件对被欠薪的劳动者的重要性,一边耐心安抚员工情绪,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一边努力寻求器材出售渠道,设法将器材变现来偿还工资。
最终,在执行团队和健身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努力下,终于联系到一名省外买主愿意收购。澄海法院执行局依法作出执行裁定,对健身器材进行解封,执行法官带领团队到搬迁现场全程监督并维持秩序。经过4天的搬迁,这批“棘手”的健身器材终于变现为执行款项。加上健身公司法定代表人四处筹措的资金,95名员工在中秋节前拿到了工资,老百姓的“纸上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澄海区人民法院还把预防式治理作为重要抓手之一。该院主动向前延伸,从“供给端”发力,发挥基层柔性治理力量,聚力做好法治宣传引导。如创设“1+X”定制式法治宣讲,院长带头当起了法治宣讲员,从“第二十条的唤醒”无罪判决案到“躺枪也不无辜”村委会涉诉案再到走私鹦鹉案的“罪与罚”等案例,把法治思维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澄法有约”司法宣传品牌也在一场场法治宣传实践中不断壮大声势。
近3年来,澄海区人民法院累计举办超60场法治宣讲活动,走进澄海区街头巷尾和中小学校开展普法宣传,多名“法治副校长”也走上了中小学的讲台,与多个省级“四强五好”党支部、区级“四强”党支部、先进女职工集体、“绿美法庭”、“枫桥式人民法庭”特色品牌相得益彰,在法治宣传普及教育中逐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