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山中,“用针当笔、用线为墨”的苗绣被发掘出越来越多的“时尚因子”,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泉州小渔村里,传承了数百年的蟳埔女“簪花围”令游客慕名前来,在寓意吉祥如意的鲜花中感受独特的闽南韵味。非遗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和文化记忆,也在和现代生活的连接中闪耀着时代光彩。
非遗源自生活实践,只有扎根生活沃土才能生生不息。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生存困境,诸如传承人青黄不接、技艺失传、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困扰着传承人。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对立,找到二者之间的连接点,经过巧妙转化,古老的非遗依然可以焕发光彩。
非遗是活态的文化,更需要活态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国有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让非遗与乡土生态、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物候人文有机融合,推动着非遗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在乡村,“非遗+”让越来越多古村古镇、传统村落出圈出彩,1721个县设立了9100余家非遗工坊,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非遗本就源于生活,在人们的世代相传中,在一方水土的浸润中不断传承、生长。让非遗回归生活,原汁原味、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让非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涵养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这样的非遗,定会更美。(摘编自《人民日报》)
上一篇:画里有话|“移动诊室”关爱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