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调解之后就“高枕无忧”了吗?涉事各方真的就握手言和了吗?基于这样的“放心不下”,绥中县创新提出了第1日、3日、7日“三日跟进”工作法,在强化排查、化解的基础上,增加了回访环节,扑灭矛盾化解残存的“小火星”,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广摸排 扑灭“小火苗”
“行了,以后我们再也不闹别扭了,你们就放心吧。”绥中县加碑岩乡张杖子村村民刘某臣与刘某梁因院墙边界问题争吵不休。绥中县公安局秋子沟派出所驻村辅警许健在辖区入户走访时发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参与调解,并与村委会、调解员先后4次到矛盾双方家中耐心劝解,终于使“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两家握手言和。
绥中县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依托“村‘两委’—驻村辅警—网格员”全链条摸排网络,结合日常巡查,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入户全覆盖”,广泛收集社情民意,耐心倾听群众诉求。
走访中,网格员重点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信息,准确把握各类矛盾纠纷动态,常态化预防预警,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止于未发。
在全面摸排矛盾纠纷建立台账的基础上,根据矛盾纠纷的类型,合理配置资源、由村“两委”成员为主导,协调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政法委员、包村干部、驻村辅警、网格员及乡镇各部门多方力量,发现纠纷及时调解,提高化解效率。
勤回访 扑灭“小火星”
“他可以砌墙,我就可以挖窖。”果然,在矛盾调解过后的回访过程中,网格员发现徐某某又出“幺蛾子”,表面上接受了调解结果,实际上还是“口服心不服”。类似的“小火星”,很可能造成矛盾的“死灰复燃”。
“经过网格员、村‘两委’成员调解后的矛盾纠纷,个别当事人虽然表面同意和解,但依然存在不满情绪,或者当事人双方事后仍有敌对情绪,故意找茬,造成二次矛盾。因此,增加回访环节是彻底消除矛盾的‘最后一关’。”绥中县前卫镇东大村村委会主任说。
针对部分矛盾纠纷调解经常会出现反复这一情况,东大村建立了事后跟踪回访制度,由村“两委”成员对调解完成后的双方当事人进行为期7天3次的跟进回访,也就是在矛盾纠纷化解完后的第1日、第3日、第7日,根据实际情况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邻居进行后续谈心谈话,通过对当事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对调解程序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有无新的矛盾纠纷苗头等进行全面了解,发现异常及时进行调解化解,防止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出现反复,全面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质效。
深了解 扑灭“火星点”
常某某大棚地与张某某后院相邻,常某某想在相邻处砌墙,砌墙位置占张某某后院40公分,张、常双方都认为砌墙位置归自己所属,因此发生争执。2023年2月10日,经过网格员调解测量,确定了所属权归张某某所有,双方都表示接受。
然而,2月11日,村委会对此事件进行第1次跟进回访,发现“外部矛盾”转成了“内部矛盾”。常某某虽然表示接受,但情绪仍然很大,无处发火,因为一件小事,将火气转移到妻子身上。经过村委会成员耐心调解后,常某某与妻子和好,表示接受调解结果。
2月13日,村委会进行第2次跟进回访,在走访其邻居好友张某时,了解到常某某近几天经常跟他提起此事,对张某某不让他砌墙还是心存不满,还表示地方不给他就在那里堆粪堆,让他家夏天开不开窗户,并且已经着手拉粪堆积。得知情况后,网格员、调解员再次找常某某进行谈心谈话,并对他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批评,最后消除了不满情绪。有效地防止了纠纷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