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坻区钰华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公安+司法+专职调解员”的“公调对接”调解机制,将公安机关接处警中涉及的大量民事纠纷案件剥离出来,通过调解员的努力和释法明理真心劝导,化解多起纠纷,帮家庭重塑亲情,让邻里握手言和。
今年6月初,该调委会接到公安宝坻分局钰华派出所移交的周某与父亲因还迁房分配产生的纠纷。调委会成立了由派出所民警、司法所长、调解员组成的调解小组。调解员联系双方,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周某的父亲家因拆迁分得4套还迁房,周某姐妹三人,她在家中年纪最小。周某与丈夫、孩子的户口都落在了娘家。在没有拿到还迁房时,周某的父亲曾口头承诺,给她一套面积100平方米的房子,周某没有异议。但是,随着拆迁新政出台,在分配还迁房的基础上,还发放了租房补贴和补偿款。周某觉得当初答应父亲的分配方案吃亏了,于是提出,在分得还迁房的基础上,还要分得补偿款。这一要求被其父亲拒绝,父女二人由此产生矛盾。
一方是父亲,一方是女儿,调解员深知,化解矛盾的同时,还要弥合亲情的裂痕。调解员先是稳定双方的情绪,与民警、村干部深入了解背景情况,调解员还专程到负责拆迁的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之后,调解员对双方所述的内容一一核实,找出矛盾焦点,同时耐心开导这对父女:血浓于水,要彼此体谅。在调解期间,周某的父亲患病住院,调解员觉得这是缓和父女关系的契机。经调解员劝导,周某悉心陪护照料,父亲见状也很是欣慰,父女间的“坚冰”开始融化,逐渐消除了隔阂。最终,父女俩达成一致意见,这起历经3个多月的“亲情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进行调解时,调解员首先耐心引导,让当事人明白,亲人间的纠纷没有赢家。等到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时,再去释法明理,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将纠纷化解。
在另一起纠纷中,一户住在四楼的居民饱受楼上租户的噪音困扰,双方矛盾愈演愈烈,从恶语相向到大打出手,多次报警。调解员了解情况后进行了实地考察,研判纠纷产生的原因。调解员兵分两路,一路在楼上穿着拖鞋来回走动,另一路在楼下辨听噪音的大小。经过多次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不是楼下居民找事儿,也不是楼上租户故意扰民,问题的根源是楼上房主在铺设地板时没有进行粘合从而产生了噪音。
找到“病灶”,调解员对双方都进行了安抚,但要彻底解决问题,还要与楼上房主沟通。起初,那位房主虽承认是装修存在问题,却拒绝花钱进行修整。调解员几次三番劝说,不厌其烦地释法明理,引导房主换位思考。最后,房主被调解员的坚持所打动,同意将屋内铺上地毯,缓解噪音干扰。为了帮房主减少负担,调解员还陪着房主一起买地毯、挪家具、铺地毯……经过调解员的不懈努力,这起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上一篇:别“赖”,跑不掉的
下一篇:网上证据交换 让诉讼服务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