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11月1日,值此第六届“深圳企业家日”之际,一起来看深圳法院如何以法治力量护航民营经济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上级法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部署要求,2023年以来,先后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条、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20条,聚焦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司法保护专项行动,打好司法助企组合拳,以实际行动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聚焦企业所需,健全诉求响应机制
健全企业司法需求收集、办理和反馈机制
依托12368“一号通办”平台,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反映的诉讼程序事项,诉求回应率100%,办理满意率99.95%。南山等法院设立司法助企工作站、涉企诉求专线、司法助企二维码,全口径汇聚企业共性需求,明确专责部门统筹对接,针对性优化工作措施。
强化常态化沟通联络
联合市、区工商联,科技创新等部门,先后召开60余场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走访企业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00余人次,行业协会70余家,深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司法能做什么。
聚焦产权保护,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持续优化涉企产权强制措施
建立企业基本账户识别、保全措施必要性审查机制,依法支持合理保全置换申请,严禁超范围、超标的、超时限保全。出台解除保全工作指引,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依法采取“活封”“活扣”措施150件,涉及金额3.09亿元。快速处理企业纾困申请和保全异议460余件,准许保全置换220余件,涉及金额26.24亿元。
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着眼破解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问题,实施“速裁+快审+精审”三梯次审判模式,技术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保持全国大中城市最优。着眼破解维权“举证难”问题,首创“全流程嵌入式”技术调查官工作模式,确保侵权事实专业查明、权威认定。着眼破解维权“赔偿低”问题,依法严格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累计判赔金额达4.18亿元。
出台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指引,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38个,发挥规范、指引作用。
积极拯救危困企业
建立破产重整需求识别机制,强化预重整、快速重整、快速和解,助力9家危困企业重整成功,24家企业以庭外重组、和解方式,快速纾解债务危机。
聚焦权利救济,推动涉企纠纷高效化解
设立各类涉企纠纷调解平台
在市委政法委统筹下,联合市区两级司法局等部门,设立金融、知产、劳动争议等涉企纠纷调解室(调处中心),以“专业诉前调解+在线司法确认”促进纠纷前端化解。
推动涉企纠纷专业化解
联合市工商联(总商会),在全市推广“法院+商会”调解模式,引入商协会、商事调解组织参与调处涉企纠纷,做实诉调对接,诉前化解包括涉企纠纷在内的各类纠纷28.8万件,显著降低解决纠纷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
促推涉企纠纷源头治理
龙华、宝安等法院依托司法大数据,定期向辖区街道、社区通报涉企纠纷态势,南山法院向30家涉诉较多企业发出风险防控引导信,推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纠纷。
聚焦善意执行,依法兑现企业胜诉权益
强化督促履行与和解
通过执行前通知、提醒方式,督促有清偿能力的企业主动履行债务,对企业因资金流动性困难等不能及时清偿执行债务的,引导达成延期支付等和解协议,督促和解成功700余件。
推行失信惩戒和限制
消费执行宽限期制度
推广执行宽限期、预处罚等善意执行措施,审慎、精准适用失信惩戒和限制消费措施,对2100余家主动履行判决义务的被执行企业,给予一定宽限期,鼓励其在宽限期内全部履行或者分期履行。
支持企业修复信用
及时屏蔽已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失信惩戒信息,为主动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修复信用3.2万次。
及时兑现企业胜诉权益
先后开展拖欠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账款,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清理等专项执行行动,执结案件1.5万余件,执行到位97.2亿元。
聚焦风险防范,促推企业健康发展
加强司法建议工作
针对司法审判中发现的行业管理、企业治理等问题,向市场监管、金融管理等部门及行业协会发出司法建议88份,助力堵塞管理漏洞。
精准化开展普法宣传
以调查问卷、调研座谈方式收集企业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普法宣传200余场次,发布涉企纠纷典型案例233个。
全方位引导企业防范法律风险
围绕公司治理、商事缔约、企业用工等主题,组织“暖企助企·深法益企言”等各类法律宣讲活动43场,推出公司资本保护、股东利益保护等“鹏法言商”系列微课堂49讲,向企业发放指引手册1.82万册,助企法律风险防范。
下一步,深圳全市法院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决落实“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部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努力以高质量司法助力民营企业在法治化轨道上高质量发展!